
SERVICE PHONE
363050.com发布时间:2025-10-12 17:07:50 点击量:
不过,很少有人知道,现在日本卖的不少抹茶,其实都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——贵州铜仁江口县。
就连以抹茶文化闻名于世的京都宇治,不少茶品的原料产地标签背后,也印上了“贵州铜仁江口县”的字样。
“日本专属”到“贵州制造”,铜仁江口县用不到十年的时间,完成了这场漂亮的翻身仗。
一个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小县城,为何能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产业做到如此规模?
你无意间吃到的一口抹茶蛋糕、喝到的一杯抹茶拿铁,可能就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铜仁江口县。
央视财经曾这样报道,在2024年的全球抹茶消费版图上,大约每消费七杯抹茶,就有一杯的原产地来自贵州铜仁。
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。毕竟铜仁江口县藏在梵净山脚下,是贵州这个“全国唯一没有平原”的省份里,一个更不起眼的小城。
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2014年全县有贫困村80个,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.3万人,贫困发生率19.85%。
这座让江口名声大噪的工厂建于2018年,由贵茶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,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,设计年产能高达4000吨——这意味着,只要原料充足、机器全开,它便有潜力问鼎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。
工厂大得有点超出想象,占地相当于31个足球场。走进去,一眼望去,全是绿——有人说,这儿大概是全中国最“绿”的地方。
抹茶综合车间,这个车间长278米,宽48米,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
和我们熟悉的茶叶加工不同,抹茶的制作相当考究:茶叶采摘后,需经过切叶、蒸青、快速冷却和二次干燥,以最大限度锁住风味与营养。
这还没完,茶叶中的叶脉和黄叶会被仔细剔除,只留下最精华的叶肉部分。经过这番精细处理后的半成品,叫做“碾茶”。唯有达标的高品质碾茶,才能被送入最终的生产线。
当极其细腻、散发着海苔香的抹茶粉最终出炉,它会被迅速装入冷藏车,发往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咖啡馆、烘焙坊和冰淇淋厂。
一个不靠高铁、不临机场的深山小县,只用十年时间,从零起步,硬是把抹茶这种高精度产业做成了全国第一。
很多人到今天才反应过来:原来中国早就是世界抹茶产量第一大国,占全球约六成。而全国每四份抹茶里,至少有一份,就产自这个过去没人会联想到抹茶的贵州江口。
而江口的野心,远不止于成为世界的中央厨房,他们正努力让梵净抹茶从一个原料标签,成长为一个有温度、有故事的品牌。
连年举办的“抹茶雅集”文化节、“贵州抹茶×中外地域美食创意共享会”,以及在梵净山下规划的抹茶小城与特色街区,都能让外人感受到江口抹茶走出去的决心。
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更大的愿景:贵州抹茶,不仅要供应世界,更要以自己的名字,定义一种来自东方的新风味。
中国做茶上千年,深谙茶叶之道,此前《梦华录》带动点茶、围炉煮茶爆火,就知道我们有多爱茶。
但贵州虽是中国绿茶大省,但长久以来缺乏叫得响的品牌。过去很多茶商收了贵州茶,贴个牌,就当名茶卖掉了。
不能永远只做别人的原料供应地,这是江口县和龙头企业贵茶集团在2017年达成的共识。
对绿茶、红茶,中国人可以说是了然于胸。抹茶,虽然发源于中国魏晋,兴于唐宋,但后来是在日本发扬光大。
这也是一把双刃剑,由于长期以来日本抹茶占据了国际制高点,所以选择做抹茶,意味着要接受一套全新的、更为严苛的游戏规则。
一个深山里的小县城,凭什么能学透国际玩法,还拥有了改写玩法的话语权,成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?
然而,这种“缺陷”却使当地的生物链未被破坏,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,病虫害不易大规模蔓延。
当地的茶园还普遍采用“林茶相间”的生态种植模式,从源头禁用化学农药,为生产高品质抹茶打下了坚实根基。
它带来的不仅是6亿元的巨额投资和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,更关键的是,它建起了一条从标准化种植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、现代化的供应链体系。
毕竟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非常骨感。与种植传统茶最大的不同在于,抹茶属于“高投入、高风险、但也可能高回报”的行业。
为了达到出口标准,茶园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,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额成本进行人工除草。
有茶农形容“养茶树就像养小孩,日复一日,很苦,但不能放弃。”茶叶从采摘到加工成碾茶,必须在一周内完成,否则就老了。
但一间符合标准的碾茶加工厂,加上一条生产线万元。再加上茶苗、肥料以及遮阴网,前期投入堪称天价。
在采摘前约15天为茶树盖上遮阴网,能促使茶叶形成更多带来鲜甜味的茶氨酸,同时抑制苦涩的茶多酚,才是抹茶独特风味的来源。
好在,念念不忘终有回响。坚守高标准、打通全产业链的江口抹茶,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。
这意味着,借助电商平台的供应链,产自深山的铜仁抹茶能够更快速、更精准地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的货架与厨房,完成了从“产地”到“餐桌”的高效链接。
江口县与江南大学、贵茶抹茶研究院等机构深度合作,不断研发新品,让“抹茶+”的模式充满想象空间。
是优越的自然禀赋遇上了果断的产业决策,再插上科技与市场的翅膀,最终让这片绿叶,香飘世界。
虽然江口人常提“不想只做原料供应商”,但尴尬的点在于,目前江口抹茶的绝大多数产品仍以贴牌加工的形式,流入各大品牌。
如何让消费者不仅喝到“贵州造”的抹茶,更能记住“梵净抹茶”这个名字,是接下来的核心课题。
走进江口的“抹茶雅集”,你会惊讶于抹茶的跨界能力:抹茶巧克力、抹茶精酿啤酒、抹茶面条、抹茶雪花酥……甚至当地特色的鲟鱼、豆腐,都尝试与抹茶融合。
在贵茶集团的车间里,一批批“吾茶白”系列新产品,正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门店,走向全国市场。
种种举动都是在试图打破抹茶和茶饮绑定的常规印象,让抹茶融入日常生活的更多场景,逐步切入烘焙、护肤品乃至保健品等高附加值领域。
但产品的多元化只是第一步。更长远的未来,或许在于“体验经济”这个新盈利点。
当地规划的“抹茶小镇”和茶旅融合路线,力求让游客从“看茶山”变为“品茶事、感悟茶文化”。
江口抹茶从遵循日本标准到执行更严的欧盟标准,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,从供应原料到打造品牌……
对于江口而言,当一杯抹茶可以是一瓶啤酒、一次旅行、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时,这块“蛋糕”的想象力,才真正被打开。
除了江口抹茶外,安徽的鹅肝、黑龙江的蔓越莓、新疆的三文鱼……越来越多曾经的“洋特产”,正成为中国田间地头的“新特产”。
中国农业正在从“生产什么卖什么”,转向“世界人民需要什么,我就创造什么”。